
时间:2025-10-23 01:11:57 来源: 华体会·(hth)体育
人才是推动气象高水平发展的第一资源。中国气象局党组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培养打造优秀高层次气象科学技术创新人才梯队。中国气象报开设《一蓑烟雨护民生 气象人才展风采》专栏,展现他们传承和发扬优良气象传统,将自身成长与发展深度融入国家战略、时代脉搏和事业发展的生动事迹,以激励广大气象干部职员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快速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凝聚力量。
“这个椭圆形状回波就是鸟类活动回波。”近日,辽宁省营口天气雷达站(营口市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站长(主任)姚文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回波图说。
这是姚文坚守气象岗位的第21个年头。从湖北到东北,从青涩学子到正高级工程师,他的人生轨迹始终与这片苍穹下的气象数据紧密相连。
姚文是雷达气象科研领域珍贵的“全链条”型人才,无论是在天气雷达前端运营保障中,还是在后端业务应用中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4年,大学毕业的姚文在阴差阳错下来到营口大石桥市气象局工作。初到基层,这个计算机专业的“门外汉”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学校学的知识可能与实践工作关联不大,许多工作需要从头学习摸索。”姚文坦言,气象专业相关知识的匮乏,成了他入职后的第一道坎。
姚文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韧劲儿:白天跟着同事泡在观测场,看云测风;晚上在宿舍分析数据逻辑,用计算机思维梳理观测流程,钻研数据原理。
仅仅两年时间,姚文不仅练就了“观云测雨”的过硬本领,更凭借计算机专长优化了观测数据处理系统,两次获评“辽宁省百班优秀测报员”。
“第一次拿到奖状时,我忽然明白‘献身气象事业’这几个字沉甸甸的分量。”姚文说,那不是挂在墙上的一句标语,而是要把“每一组数据记准、每一次观测做实”的担当。
2007年,姚文被调到营口市气象局从事雷达运行保障工作。他守护的“国之重器”是营口新一代天气雷达。
彼时,营口的雷达保障工作刚刚起步,雷达机务业务和技术流程尚不成熟。姚文如同摸着石头过河的探路者,除了承担常规雷达维护和数据处理外,还带领团队解决了各类技术难题。
2012年,营口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环境因城市发展而出现遮挡问题,亟须进行易地搬迁。这在全国尚无先例,当时仅有江西上饶塔楼原址加高和湖北荆州新建的零星经验可供参考。
“领导把任务交给我时,只说了句‘年轻人要敢啃硬骨头’。”这句话成了姚文攻坚克难的动力。
雷达搬迁的新址是一座荒山。同事孙永联至今仍清晰记得那段“与荒山较劲”的日子:冬天的山路上积满厚雪,姚文扛着经纬仪走在队伍前面,深一脚浅一脚带着大家向前。
姚文(左二)和同事在荒山中测量雷达遮挡角,保障营口新一代天气雷达的顺利搬迁。摄影:杨明
“为了真实、准确地获取雷达探测环境的遮挡角,我们在山顶上待了好几天,徒步扛着经纬仪在积雪覆盖的山路上攀爬了十余次,每次都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达山顶。山路没有防护,结冰后稍有不慎就会滚下陡坡。”回想当时的情景,孙永联仍心有余悸。
2015年,姚文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营口新一代天气雷达的易地搬迁工作——这是全国首个易地搬迁成功的雷达站。
看着屏幕上稳定传输的回波数据,小组成员终于松了口气:那些在荒山积雪中跋涉的清晨、那些反复演算的数据和不断修改的搬迁设计的具体方案,最终化作守护城市的“千里眼”。
这次“破冰”之举,让姚文深刻认识到:“基层面临的难题,往往就是创新的起点。”
2018年,姚文赴中国气象局做高级访问学者,系统学习了雷达技术前沿知识,为后续科研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9年,东北首部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在营口正式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监测强对流天气的能力明显提升,为灾害性天气预警赢得宝贵时间。
雷达升级完成后,“如何增加雷达的有效探测空间,最大限度发挥双偏振雷达在天气监测中的效能”成为姚文一直思考的问题。
面对业务运行的VCP21模式在垂直方向采样较少且有探测空隙的情况,他带领团队详细对比了现有3种体扫模式的探测性能,同时复盘国外WSR-88D模式30年发展策略,从电磁波脉冲与天线转速匹配原理重新突破。
经过两年不懈试验,团队建立了4种可稳定运行的新模式,并在辽宁多部雷达上开展探测试验与推广。
2020年的一个秋日,一组奇特的雷达回波引起了姚文的注意。屏幕上呈环状分布的回波既不像降水,也不像地物干扰,每天清晨都一定会出现,与候鸟迁徙时间高度吻合。
营口地处辽河三角洲湿地,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会不会是鸟群?”这个念头一闪而过,姚文立刻开启“追鸟”之旅。
为验证猜想,姚文拉上同在气象部门工作的妻子张晶,十多次夜晚驱车40公里赶往盘锦大洼区辽河边。“凌晨两三点出发,伴随着渐渐泛起的东方鱼肚白,空中的鸟群明显增多,屏幕上雷达回波也逐渐变成环状。”张晶笑着回忆。
其间,他们查找文献,遍查3年雷达数据,详细记录环形回波特征和时空规律,并与降水回波等逐一比对,终于确认:这种特殊回波正是大规模鸟类活动造成的。
2022年,《辽河三角洲湿地鸟类活动的双偏振天气雷达回波特征》一文发表在《气象》期刊上。审稿专家评价:“中国如此细致的飞鸟回波研究较为罕见,极具价值。”
确认鸟回波仅仅是开始。与鸟类回波类似,风电场回波、海浪杂波、箔条回波等也会夹杂在降水回波中,给准确预测降水带来干扰。
姚文直言,团队花费3年收集了2000多组数据,为每类杂波建立“特征档案”:锦州凌海的风电场回波强度可达70dBZ,青石岭风电场可达75dBZ,盖州沙岗子约65dBZ。这样的细致分类,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团队研发了基于YOLOv5的鸟杂波智能识别算法,为雷达装上“眼睛”。
如今,这项研究已从“被动除杂”转向“主动服务生态”。团队通过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辽宁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合作,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提供车载相控阵雷达外场观测实验、辽宁省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局东北冷涡重点实验室提供科研项目资助的支持下,形成“业务+科研+高校”的协作模式。
目前,相关成果已被中国气象局用于虫鸟迁飞业务研究。未来团队还计划用辽宁多部雷达数据绘制飞鸟栖息地分布图,构建候鸟迁徙监测网络,为湿地保护和生态规划提供客观依据。
2021年12月,一则“南沙气象建设支援”的通知让姚文既激动不已,又略带忐忑。
“责任在肩,自当义不容辞。”作为辽宁气象雷达领域的专家,姚文深知南沙是气象观测的空白区域,这项任务对于国防安全和海洋权益意义重大,于是主动请缨前去支援。
然而,南沙恶劣的环境带来极大的身心考验。南沙具有“五高”环境——高温、高湿、高盐、高紫外线、高电磁辐射。这里设备的日均故障风险是内陆的3倍;台风季雷达天线常被狂风剧烈冲击,设备受腐蚀严重,运维难度远超内陆。
“从海南岛坐船到岛上就需要7天,有时候物资输送不及时就只能吃压缩饼干。”姚文回忆。有次强台风来临前,雷达供电系统突发故障,他顶着10级大风爬上天线罩抢修,双手被设备边缘划破。
“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在台风登陆前修好。”最终设备在台风来临前恢复运行,成功保障了海上作业预警。
242天的驻岛时光,姚文和驻岛同事一起填补了南沙海域多项气象观测数据空白。这不仅是在极端环境下对“国之重器”的悉心守护,更是他人生中一段宝贵经历。“这段经历让我对气象服务国家战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气象工作不仅关乎防灾减灾,更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连。这种信念也让我在后续工作中更注重技术的实战价值。”
这份坚守的背后,离不开组织的关怀与家人的支持。出发前,辽宁省气象局党组与他深入座谈;所在单位也协调安排好对其家人的照顾。驻岛期间,领导通过远程视频给予慰问。2023年,辽宁省气象局给予姚文记功奖励。他深知,个人的奋斗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无数双手在背后默默托举。
如今,作为基层气象专家、辽宁省气象局首批青年英才和首席专家之一,姚文把培养新人当成重要使命。他认为组织培养是“传帮带”的接力。
“组织培养了我,上级提供的课题经费、人才政策是底气,我就要把这份力量传下去。”在团队中,他鼓励年轻人牵头新型体扫模式测试,定期开展雷达技术经验分享;依托辽宁省气象局“正研下基层”政策,前往葫芦岛、本溪雷达站技术指导,让年轻人在故障排查中积累经验。在他的带领下,营口雷达业务在全省名列前茅,双偏振技术推广至多个地区,团队考核连年优秀。
未来,姚文将在两个方向持续深耕:一是让雷达实现自适应扫描,根据天气自动调整观测策略;二是深化生物回波技术,服务虫灾预警与湿地保护。
当下,气象事业正迎来智能化浪潮,既要扎根基层,又要抬头看路。姚文对年轻一代的寄语简单而有力:“扎根基层不浮躁,钻研技术不畏难。”
从长江之畔到渤海湾边,从雷达机房到南沙礁旁,姚文用坚守诠释了“气象人的初心是守护万家安宁”,用创新书写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使命。
雷达电磁波仍在继续,恰似姚文和无数气象人未曾停歇的脚步。他们在苍穹下编织着守护之网,在数据中镌刻着奉献之诗。